耶鲁大学哲学公开课《死亡》15 死亡的本质(续)请相信你将死去



 这一课继续讲述"死亡的本质".
很少人相信自己最终会死,这是个事实,也是个有趣的心理现象。即便理性上认识到自己是会死的,但实际上人们的行为还是会指向自己“不死”或永恒的潜在思维。那些遭遇过亲属或自己死亡悲剧的情况下才会是例外,他们被真切地“教育了”死亡的真切与具体,也所以,真正能够清醒认识到“自己会死”的人,他们的人生观与生命观是非常不同的。
这个课堂里提到一篇列夫.托尔斯泰)(1828~1910)的小说,《伊凡.伊里奇之死》,据说属“哈佛大学教授推荐最有影响的100本 书”之一, The Death of Ivan Ilych / Leo Tolstoy。而我竟没看过,大家知道中国人只认同一些与政治、价值有关的"伟大著作",有关个人体验的东西不感兴趣,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看过也不奇怪.所以赶快匆匆找来读一遍.
找到一篇介绍性文字:死亡是人的一种可能性存在,而且是每个个人惟一不可让渡、不可替代的一种可能性存在,而不是一种外在的、只有不幸的人才会碰上的意外事件。因此,死亡对于人的真实存在或真实生活具有根本性意义。人必得在自己的纯粹思想意识中承担并守护着死亡这种可能性存在,并从这种死亡觉悟去理解和展开自己的生活,他才能真正在其生活中维持个人的自在.自由与个人的普遍尊严,而不是片面追求在职位上充当的角色的私人利益与“私人尊严”,从而保证生活的真实性与永恒价值。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《伊凡·伊里奇之死》是“常人”掩盖死亡、忘却死亡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还有一则介绍:本書描述平凡的法官吏伊凡.伊里奇罹患絕症後一步一步邁向死亡的心理過程。作者以白描的寫實手法,刻畫死亡猙獰、冷酷的陰影,其逼真、細膩已達到出神入化、爐火純青之境,被公認為死亡文學中的顛峰。
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感叹说:“看到这部小说,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,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。”太夸张了呵呵。
小说片段,查实病重之后:"他在基捷韦帖尔的逻辑学里读到这样一种三段论法:盖尤斯是人,凡人都要死,因此盖尤斯也要死。他始终认为这个例子只适用于盖尤斯,绝对不适用于他。盖尤斯是人,是个普通人,这个道理完全正确;但他不是盖尤斯,不是个普通人,他永远是个与众不同的特殊人物。他原来是小伊凡,有妈妈,有爸爸,有两个兄弟——米嘉和伏洛嘉,有许多玩具,有马车夫,有保姆,后来又有了妹妹卡嘉,还有儿童时代、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喜怒哀乐。难道盖尤斯也闻到过他小伊凡所喜爱的那种花皮球的气味吗?难道盖尤斯也那么吻过妈妈的手,听到过妈妈绸衣褶裥的声吗?难道盖尤斯也曾在法学院里因点心不好吃而闹过事吗?难道盖尤斯也那么谈过恋爱吗?难道益尤斯能像他那样主持审讯吗?
  盖尤斯的确是要死的,要他死是正常的,但我是小伊凡,是伊凡.伊里奇,我有我的思想感情,跟他截然不同。我不该死,要不真是太可怕了.
  这就是他的心情。
    我要是像盖尤斯那样也要死,那我一定会知道,一定会听到内心的声音,可是我心里没有这样的声音。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明白,我跟盖尤斯完全不同。可是如今呢!”他自言自语。“这是不可能的,不可能发生的,可是偏偏发生了。这是怎么搞的?这事该怎么理解?”
  他无法理解,就竭力驱除这个想法,把这个想法看作是虚假、错误和病态的,并且用正确健康的想法来挤掉它。但这不只是思想,而是现实,它出现了,摆在他面前。"
 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,Maybe at the conscious level he believed he was mortal, but at the unconscious level he believed he was immortal.
说到底,这个司空见惯的对于死亡的不正常的“有趣”态度,将会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,这才是重要的发现。那么在不同的宗教观之下,比如中西方完全不同的宗教观之下,这一突出的生死认识将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现实行为,这是我更为关心的。


将此教程分享到:

分类

同专题视频